2025年首屆改制後的世界俱樂部杯,拜仁慕尼黑最終以晉級八強的成績作收。縱使最終結果距離要拿下冠軍仍有一段距離,但在本次賽會的五場比賽中,我們也能看到拜仁整體的表現並不算太差。然而,這次的賽事也展現出了拜仁有些比「球場上的表現」更為根本的問題,或許正是為何拜仁未能走更遠的關鍵,今天我們就來看看,究竟哪些問題,成為了拜仁本次未能更上一層樓的阻礙。
Embed from Getty Images
請繼續往下閱讀
【球員表現:疲態、高溫夾擊下的狀態】
首先,我們必須先談論一個對於多數球隊都構成考驗的問題:美國的夏日高溫。對於長年在歐洲踢球的球員而言,要在短期賽事中習慣這樣的天氣,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。
Embed from Getty Images如此情況不僅是對於球員的表現有影響、亦可能增加球員身體不適或受傷的風險,對於明年要參加世界盃的球員而言,或許在本次世俱杯的經驗中也先能洞見明年將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。
請繼續往下閱讀
再者,本次世俱杯小組賽在國際賽事週之後一個禮拜左右即開踢。先暫且不論有些球員必須面臨一週雙賽的問題,光是在大西洋兩端通勤加上時差問題,恐怕就已對球員造成不小的負擔。本次受到連續賽程影響最深的球員恐怕是Laimer了。該球員在台灣時間6月11號時仍隨奧地利國家隊前往聖馬利諾比賽,然而6月13日即抵達拜仁在佛羅里達的訓練營、6月16在隨隊前往對陣Auckland City的比賽(即便其沒有登場)。如此緊湊的行程,縱使他在兩場比賽中最終僅出場46分鐘(對聖馬利諾時上半場先發、中場休息後被換下),其中長距離且密集的通勤勢必對於球員的體力來說是一種負擔,這恐怕也是Laimer本次世俱杯的出賽表現有些不如預期的原因之一。
Sofascore
Laimer 六月的出賽情況
【根本問題:陣容深度】
這一次拜仁帶了29名先發球員前往美國,其中囊括五位青訓新秀(包括守門員Klanac)、上賽季外租的Krattenmacher及Aznou、新進的Tah和Bischof,其餘20位球員基本上是上賽季常駐於球隊名單中的「熟面孔」。
請繼續往下閱讀
FC Bayern
拜仁隨隊參加世俱杯的大名單然而,縱使從名單上看來,帶的球員並不少,但真的能夠讓Kompany「放心使用」的球員並不多。若先扣除五位青訓球員,帶傷隨隊的金珉哉和Musiala都讓教練團在戰術安排時有不小的顧慮(金珉哉甚至被建議不要出賽、最終也未登錄於比賽名單中)。而在賽事進行時,Peretz和Krattenmacher都已傳出外租的傳聞、Sane更是早就被告知僅能隨隊參加六月的賽事。如此情況下,能被Kompany作為穩定使用的人選大概不及20人。
況且,從上個賽季的經驗已能得知,僅剩的球員中,彼此之間還存在著不小的實力落差、放在場上所能收穫的成果有明顯的區別。後場在缺少金珉哉、Davies和狀態全然恢復的Upamecano的情況下,面對對手快攻顯得更為脆弱;中前場則是面臨老問題:只要缺少Kimmich,Kane,Olise或Musiala,這支球隊的進攻線則全然陷入停擺、毫無效率可言。
最明顯的案例莫過於小組賽最後一場面對Benfica的比賽。在已確定晉級、只要和局及確定可以贏得小組的情況下,我認為Kompany在這場比賽想做出輪換的思維並沒有錯,畢竟他也清楚多數球員六月初還有參加國際賽週的賽事,加上美國的酷暑、確實有輪換的必要。但這場比賽在中場擺上了創造力低落的Palhinha去和Pavlovic搭配、邊路更是放出了Gnabry和Sane的災難級組合;前場則是讓Bischof和Muller二人試圖做隱鋒輪轉,在Bischof尚未合球隊完整磨合、Kompany似乎還不清楚如何使用該球員以及Muller已難以獨自撐起前場的情況下,本場進攻表現顯得非常糟糕。